Wednesday, June 10, 2015

咕咕喵的第一堂課

黎晉


學辯論的第一年,正籌備中華杯,籌備辯題讓我感到痛苦。

什麼是辯題的架構設立?什麼是論點?去他媽的都不懂!每每被要求複述討論的結果,往往支吾以對。學長們雙手交叉於胸前,頗有微言。

這時候冠銘學長說話了:“設辯論的架構,可以是有一套方法的。”除了“我不明白這麼簡單為什麼你們不懂!”之外,學長原來還是有其他的句子的。

“總拿那些單一的例子來當論點那辯題的討論格局就會很小。”他繼續道:“架構要宏觀,涉及的事物要廣泛,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關,這樣討論起來才會有意義,否則聽眾為什麼要浪費時間來聽你們講大便呢?”

“架構的一開始,也就是主辯,一般上的設定方向是往縱向橫向去討論,可以是從過去到現在的比較,也可以在同一個時代與其他事物作比較;或社會/事物的內部外部去討論,外在影響,內在規律等;或往宏觀微觀去討論,對於大領域如政經文教的影響,也可以對於小領域如普羅百姓的影響等

“可以選擇的角度還很多,比如內涵與外延,比如過去與未來等

“至於助辯點,可以往相關的人,事,物去討論。想想這辯題對於牽涉的人有什麼影響?對整個社會有什麼影響?對一個事物的結構,運作等有什麼影響?”

我急忙做筆記。

“唉,這些我一年生時看辯論賽就能自己總結出來的道理,我都不明白你們是在幹什麼的!”最後他不忘這麼補充。

語畢,前後十分鐘。

這十分鐘,是我至今上過最重要的辯論課。




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

作為辯手,若有雄心,不可能只想打一場比賽。

冠銘學長說,至少是一百場

如果每一場比賽都是從零開始,從腦力激盪討論寫稿討論看資料討論看資料討論討論討論再討論,最後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上台支支吾吾,過兩年你在辯論中得出的結論是:累!

辯論不是從零開始的,歷屆學長對於各自辯論的觀念也有被傳承下來。繼承現成的一套方法,再對其改造以適於自己,至少保證了效率。

如果牛頓沒有參考伽利略等人的努力,他就沒辦法在青年時期就發展出經典力學;如果現在你連寫個字都要去砍竹造筆,你還能不能適應於信息海量的時代?

而這十分鐘的課,就是一套設立辯論架構的方法論。每一次籌備的時候,就把辯題用不同的角度推論一邊。

比如像是《我國應不應該制定消費稅》這樣的辯題,就跟著以下的清單想

我國應該制定消費稅, 因為
1. (內外):內部而言經濟更加結實?對外貿易更加穩定?
2. (縱橫):比起沒有消費稅現在更加好?比起現有的制度消費更優?
3. (宏微):宏觀來說提升國力?微觀來說惠及百姓?

這中間的邏輯不太重要,先把辯題放進清單裡的每個方程式演練一遍,看邏輯通不通?講不講過?心裡接不接受?

隨著經驗的增長,清單也會越來越長,可以觸及的角度越來越多,越來越深,越來越細,當然也越來越快。

1. (內外)
2. (縱橫)
3. (宏微)
4. (相關人:制定政策者?政策受惠者?政策受害者?)
5. (對社會的影響:政經文教?)
6. (多寡:受益人多?受害人少?)
7. (持续性)
8.

任何课题都有好有坏,这是废话。

你想对某件事发表客观且中立的意见,说说它的好又说说它的坏,可以写论文写专栏读书会讨论会发表等,但不是在辩论赛。

辩论赛是一场比赛,是竞技,要划高下,最后分输赢。

这些角度,就是把一道辩题拆解,进行量化,制造标准,划分领域,创造可比性,硬是要争长短。

像是周杰伦/王力宏比较帅,本来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,但如果硬要分个高低的话呢?

我们恐怕无法脱离角度来制造标准:比谁的才华多(多寡)?比谁更能青春常驻?(持续性)比谁的粉丝多?(多寡)比谁更能做到外貌修养并重?(内外)

像是通才/专才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,也是各有所长,但如果应该争个长短呢?

谁的风险较低?谁更能适应发展快速的时代?

用更多的角度去看待辩题,越能发掘新论点,你讲的内容才能越丰富。凭空想象的创意不是不好,可遇不可求;但若心里有谱可练,在等待更好论点产出之前至少可维持水准。

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

回头谈谈冠铭学长。

很多人在学习辩论的过程当中,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能在台上侃侃而谈,但追问其方法往往答曰:日久有功。

從菜鳥到一個合格的辯手,大部分人是飛過去的。但我沒有翅膀,在通往辯手的道路,我需要實實在在的每一個階梯,然後我才實實在在地走過去。

而我第一次覺得辯論是可以被“摸得到”的那一瞬間,就來自於冠銘學長的談話。

把模糊的变清晰,
把抽象的變具體,
把一切量化

由此打開辯論的一扇門,關於“思考”這件事

實在是太美了。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